來源: 華龍網-重慶晨報
20多年來,劉鐘俊參建過很多項目,他搭建的澆灌混凝土梁柱模板誤差幾乎為零。資料圖
今日人物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建工第三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勞務班組長劉鐘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劉鐘俊在會上積極發言,引起了代表們關注,會場上,多次為他響起掌聲。
他是重慶代表團中,唯一來自建筑行業的農民工代表。
利用會后時間,上游新聞記者嘗試通過電話聯系劉鐘俊,但他的電話總是打不通,只好通過短信方式,與他約定好采訪事宜。
3月9日傍晚7時,重慶代表團駐地賓館房間內,完成當日各項議程和履職任務的劉鐘俊進入了他的個人時間,實際上,這也是他的晚間工作時間。
一見面,記者便冒昧地問:“劉代表,你的電話怎么老占線呢?”劉鐘俊笑了,回應說:“抱歉,一會你就知道了。”
話音剛落,電話鈴聲便響起來,電話那頭的工人很著急,述說著工資中存在的問題,劉鐘俊耐心聽,拿筆細細記下來。接著,另一通電話打進來,劉鐘俊耳邊又傳來工人申請換崗的消息,他說,“好,我馬上協調”。
在與記者對話的兩個小時內,工人子女入學問題、工人間發生不愉快等問題,都通過電話反映到了劉鐘俊這里,他一一協調解決。“我是基層干部,也是人民選出來的代表,工人的事,就是我的事。”劉鐘俊說,在建筑工地上,工人們稱呼他“劉代表”,他要對得起這個稱呼。
他的建議
建議了6年的“一卡通”今年實現了
“我的文化面太窄,請見諒。”這是在與記者之前的短信交流中,劉鐘俊最常說的一句話。
實際上,劉鐘俊是一名“老代表”,他已連續7次參加全國兩會。
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的《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試行)》通知,已于今年3月1日正式實行。許多人不知道,這其中就包含著劉鐘俊的一份努力。
從2013年當全國人大代表起至2018年,劉鐘俊已連續6年提交了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的有關建議。2013年,他建議為建筑工人建立“一卡通”;2015年,他建議建筑工人采取實名制管理;去年,他建議為建筑工人辦理就業保障卡等。在這些年的全國兩會上,他不斷舉手發言提出自己的建議。為了保證建議的嚴謹,他還不斷向代表中的律師和學者請教。
“大家都知道,我愛提問,因為我文化面窄,最怕出差錯。但大家同時都很包容我、理解我,不厭其煩給我解答。”
劉鐘俊高興地說,在《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試行)》里面,他的有關建議得到了明確落實。例如,通知中要求,省(自治區、直轄市)級以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工作,制定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制度,督促建筑企業在施工現場全面落實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工作的各項要求;負責建立完善本行政區域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平臺,確保各項數據的完整、及時、準確,實現與全國建筑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臺聯通、共享等。其中還明確要求建筑企業應配備實現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所必須的硬件設施設備,相關電子考勤和圖像、影像等電子檔案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等。
連續多年提交相關的建議,背后的原因何在?劉鐘俊告訴記者,根據《勞動法》相關規定,建筑工人的各項權益得到了有力保障。但他工作在基層,負責部分基層管理工作,發現存在信息不暢等問題。
比如,建筑行業普遍人才流動性強,行業工人的個人資料、從業經驗、誠信記錄等信息,向來面臨搜集難、查閱難、歸檔難等難題,以至于建筑企業在招聘、發薪、誠信考核等管理環節中受影響,甚至加大了不必要的工作量。
“可理解為,一旦建筑工人有了實名制‘一卡通’,所有個人工作考勤、技能水平、獎懲信息等都能一并錄入。今后工人走到哪,信息就共享到哪。”
劉鐘俊希望,建筑行業的工人管理方式方法,能快速走向規范化和信息化。
他的調查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存在很多問題
劉鐘俊是個特別的勞務班組長,除了給班組工人打考勤、統計工資、做好吃住后勤,一旦能騰出時間,他便戴上安全帽、穿上工作服,去建筑工地上幫工。
他說,他是一名木工工人,擅長搭建筑模板,從事這門技術工作已達27年。在建筑行業當中,先有建筑設計圖,后有木工模板,才能將混凝土灌入。從事此類工種的工人,需具備幾個條件:第一能讀懂圖紙,第二要具備立體思維能力,第三要肯學、吃苦耐勞。
“就拿我來說,當了3年學徒才出師。但現在在建筑行業當中,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幾乎沒有了。”為了幫助工人提高技術,劉鐘俊一有空就往工地鉆。
《關于提高建筑工人職業技能的培訓建議》,劉鐘俊已連續提交了兩年。他說,過去幾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了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一名農民工代表,他有責任堅持記錄民情、反映行業現象。
經過深入調查,他發現,伴隨城市快速發展,建筑行業工人需求量在增多,不少有經驗的老工人因為各種原因都轉行了。他還在調查中發現,現在不少用人單位“見人就收、招之即用”,絕大多數農民工到工地以后,基本都是“憑感覺走”,“提起榔頭就干上了木工,拿起磚刀就干起了磚工,干得好壞全憑悟性”。
“目前,各地均開設了針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通過培訓,焊工可拿特殊工種證,木工可拿木工證,抹灰工、磚工可拿崗位證等。但相當一部分培訓機構設施設備不齊全,且沒有實踐基地。”劉鐘俊在調查報告中總結道,部分培訓機構除了硬件方面存在不足,軟件方面也不盡如人意,有些培訓機構師資力量薄弱,教師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同時,單一的課程也讓培訓大打折扣,“更有甚者唯利是圖,收了錢就發證,對農民工開展的技能培訓流于形式。”
他還發現一種現象,在按勞計件制度的考核下,不少農民工也不愿意停薪接受專業系統培訓。
劉鐘俊認為,進一步強化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有助于增強農民工的就業競爭力。因此有必要對建筑工人的培訓機構重新進行整合和規范,建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的普查考核。
他的呼吁
推行新型學徒制傳承“工匠精神”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劉鐘俊便參與了重慶主城的城市建設,江北嘴2號地塊、西南證券大樓、八一路舊城改造等項目,他均參與其中。
從學徒到工匠,再到做基層管理,劉鐘俊始終不忘師恩。前年和去年的政府報告中,均提到了“工匠精神”,讓他感動不已。他認為,這種代代相傳的“工匠精神”,與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同樣有著密切聯系。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他再次聽到了國家提倡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的聲音,并要求“積極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他更是感到興奮。
如何推行新型學徒制?站在建筑行業的角度來看,劉鐘俊希望,傳統的以師帶徒行規能得以傳承,在此基礎上,將現代專業技能培訓、專業安全理論培訓、智能化掌控技術培訓等有機結合起來。
劉鐘俊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之初,國內幾乎沒有職業培訓機構,那個時代的農民工,全憑師傅“一對一”指導,師傅除了手把手傳授專業技能,還會耐心向徒弟灌輸做人做事、孝敬父母的道理,培養徒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擔當,就是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培育了徒弟的“工匠精神”。這便是他呼吁傳承以師帶徒的主因。
“18歲那年,因家里豬圈木板壞了,需要長釘來修,我在建筑工地上,悄悄拿了10顆釘,還沒走出工地,就被師傅逮了個正著。”劉鐘俊說,師傅嚴厲地批評了他,稱這種行為有損職業道德,長此以往,將會給一個人的人生帶來不可想象的影響。
去年,在班組會議上,劉鐘俊提起了這段過往。“職業道德高于職業技能,也是拓展職業技能的基石。”劉鐘俊這樣告訴工友們。
除了在全國兩會上的堅持,在公司內部和日常工作中,劉鐘俊也積極建言獻策。去年,他建議,所有上崗工人在工作時間內禁用智能手機。
“安全重于泰山,我親眼看見一名塔吊工因為看手機,造成了一次安全事故,對工友造成傷害。”劉鐘俊總是站在工友的角度想問題,因此獲得了工友的理解和贊同。
昆明方象專業為您提供校園一卡通,一卡通系統,餐飲軟件,餐飲系統,電子標簽,收銀軟件,收銀系統,條碼設備,收款機,RFID讀寫器,公司管理軟件廣泛應用于零售超市、餐飲酒店、生產制造、教育醫療、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辦公、倉儲、金融和物流等領域,聯系電話:400-0871-488。
聯系人:周小姐,唐先生
手 機:13618719520,13508716087
郵 箱:ynpos@163.com
公 司:昆明方象科技有限公司
地 址:昆明五華區美麗家園美祥格8棟一單元4B